大導演黑澤明,將著名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拍成電影名作「羅生門」,通過多人對這一事件的不同描述表達了人之不可信這一內涵。近年來有人開始借用小說名「竹林中」作為形容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情況;中文地區因為受到黑澤明電影的影響,習慣稱呼這種情形為「羅生門」。

  至今有百篇以上針對「竹林中」真相作探討的論文,但是沒有一個結論。



今天的立法院,也被報紙寫成了「竹林中」、「羅生門」。

今日,國民黨籍廖婉汝在立法院質詢軍情局長及國安局長,自由時報是這樣子寫的:

「國民黨籍立委廖婉汝昨天在立法院質詢時爆出陰謀論,質疑西藏暴動,是軍情局透過蒙藏委員會,幕後操控的結果,目的就是要影響總統大選,而阿扁出資要西藏抗爭,對此國安局長許惠祐後來鄭重澄清,西藏早年抗暴有其歷史緣由不應該做這樣的聯想這件事與中華民國政府絕對沒有關係。」

然而,同樣一件事,中時電子報是這樣寫:

「.......另對於立委廖婉汝質疑,外界懷疑西藏抗暴是否可能是我方軍情局單位找藏人策動,許惠祐則強烈否認說,西藏抗暴有其歷史背景,主因藏人對前途的焦慮感,這件事決不能和中華民國扯上關係,否則對國家是很大的傷害,如果此事真有關連,他願意負起所有責任。 」




或許閱聽大眾會認為,新聞莫衷一是,找不出真相。其實只要具邏輯性的推理,雖未必能明白真相為何,卻能知道何者必為假象。

關鍵在於,不管採用自由或中時的說法,廖婉汝的確提出了那樣的質疑。

而「台灣策動圖博(西藏)抗暴」V.S.「新任軍情局長謁見總統」,新聞記者絕無可能分不清孰輕孰重。

自由時報的新聞標題是「藍委指我操控西藏抗暴 國安局駁斥」,帶給讀者的是:
立委質疑台灣是否策動圖博抗暴,國安局長許惠祐澄清絕無此事。沒有提到軍情局長的事。

中時電子報的新聞標題是「新軍情局長總統、部長迄未接見」,帶給讀者的是:
雖然國安局長對台灣是否涉入圖博抗暴的說明不清不楚,但還比不上新任軍情局長謁見總統這件事重要(它成為新聞標題)。

在官員回應的部份,自由用的是「澄清」、「其自有歷史緣由」、「不該如此聯想」、「與中華民國政府絕對無關」。中時卻用「否認」、「主因」(暗示有其它原因)、「決不能和中華民國扯上關係」、「如果真有關聯,我負責」。

我認為自由在寫一個官員悍衛自己的立場,中時則在描寫一個官員「護主心切」。

將許惠祐的語氣寫成欲蓋彌彰,表示中時記者認為,廖婉汝所指「台灣策動圖博抗暴」可能是真的。那麼,這件事的重要性,怎麼可能還不如「總統接見新任軍情局長」?這則新聞絕不應該如此下標。

反過來說,如果新聞用新任軍情局長做標題,表示中時記者認為廖婉汝所指「台灣策動圖博抗暴」不是真的,不重要。那麼為何又用文字描寫許惠祐的語氣,加強讀者「確有其事」的印象呢?

中國時報的寫法是自相矛盾的。

所以我認為:
自由時報提供雙方說法,何者才為事實,由讀者自己判斷。
中國時報則已自行判斷廖婉汝所指控的不對,然後又要變造事實,對讀者塑造「當政者為大選不擇手段」的印象。

從本事件看來,自由時報是新聞,中國時報是藝術。



藝術是不分國界的,難怪中國時報總編輯王健壯能以大師名作觸類旁通,感動這麼多人。

延申閱讀:

【中時聊聊吧】鬍鬚公:狂賀!!! 中國時報勇奪冠軍!!
【與媒體對抗】伊達政宗:敢有可能?打死偶都不信!
【自立晚報】誰出來幫廖婉汝講句公道話?
【維基百科】許惠祐
【維基百科】羅生門
【維基百科】竹林中

台灣人,你看的新聞真的是新聞嗎?‧大隻熊

軟弱與謊言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痕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rson12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