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導演黑澤明,將著名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拍成電影名作「羅生門」,通過多人對這一事件的不同描述表達了人之不可信這一內涵。近年來有人開始借用小說名「竹林中」作為形容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情況;中文地區因為受到黑澤明電影的影響,習慣稱呼這種情形為「羅生門」。
至今有百篇以上針對「竹林中」真相作探討的論文,但是沒有一個結論。
今天的立法院,也被報紙寫成了「竹林中」、「羅生門」。
今日,國民黨籍廖婉汝在立法院質詢軍情局長及國安局長,自由時報是這樣子寫的:
「國民黨籍立委廖婉汝昨天在立法院質詢時爆出陰謀論,質疑西藏暴動,是軍情局透過蒙藏委員會,幕後操控的結果,目的就是要影響總統大選,而阿扁出資要西藏抗爭,對此國安局長許惠祐後來鄭重澄清,西藏早年抗暴有其歷史緣由,不應該做這樣的聯想,這件事與中華民國政府絕對沒有關係。」
然而,同樣一件事,中時電子報是這樣寫:
「.......另對於立委廖婉汝質疑,外界懷疑西藏抗暴是否可能是我方軍情局單位找藏人策動,許惠祐則強烈否認說,西藏抗暴有其歷史背景,主因藏人對前途的焦慮感,這件事決不能和中華民國扯上關係,否則對國家是很大的傷害,如果此事真有關連,他願意負起所有責任。 」
或許閱聽大眾會認為,新聞莫衷一是,找不出真相。其實只要具邏輯性的推理,雖未必能明白真相為何,卻能知道何者必為假象。
關鍵在於,不管採用自由或中時的說法,廖婉汝的確提出了那樣的質疑。
而「台灣策動圖博(西藏)抗暴」V.S.「新任軍情局長謁見總統」,新聞記者絕無可能分不清孰輕孰重。
自由時報的新聞標題是「藍委指我操控西藏抗暴 國安局駁斥」,帶給讀者的是:
立委質疑台灣是否策動圖博抗暴,國安局長許惠祐澄清絕無此事。沒有提到軍情局長的事。
中時電子報的新聞標題是「新軍情局長總統、部長迄未接見」,帶給讀者的是:
雖然國安局長對台灣是否涉入圖博抗暴的說明不清不楚,但還比不上新任軍情局長謁見總統這件事重要(它成為新聞標題)。
在官員回應的部份,自由用的是「澄清」、「其自有歷史緣由」、「不該如此聯想」、「與中華民國政府絕對無關」。中時卻用「否認」、「主因」(暗示有其它原因)、「決不能和中華民國扯上關係」、「如果真有關聯,我負責」。
我認為自由在寫一個官員悍衛自己的立場,中時則在描寫一個官員「護主心切」。
將許惠祐的語氣寫成欲蓋彌彰,表示中時記者認為,廖婉汝所指「台灣策動圖博抗暴」可能是真的。那麼,這件事的重要性,怎麼可能還不如「總統接見新任軍情局長」?這則新聞絕不應該如此下標。
反過來說,如果新聞用新任軍情局長做標題,表示中時記者認為廖婉汝所指「台灣策動圖博抗暴」不是真的,不重要。那麼為何又用文字描寫許惠祐的語氣,加強讀者「確有其事」的印象呢?
中國時報的寫法是自相矛盾的。
所以我認為:
自由時報提供雙方說法,何者才為事實,由讀者自己判斷。
中國時報則已自行判斷廖婉汝所指控的不對,然後又要變造事實,對讀者塑造「當政者為大選不擇手段」的印象。
從本事件看來,自由時報是新聞,中國時報是藝術。
藝術是不分國界的,難怪中國時報總編輯王健壯能以大師名作觸類旁通,感動這麼多人。
延申閱讀:
【中時聊聊吧】鬍鬚公:狂賀!!! 中國時報勇奪冠軍!!
【與媒體對抗】伊達政宗:敢有可能?打死偶都不信!
【自立晚報】誰出來幫廖婉汝講句公道話?
【維基百科】許惠祐
【維基百科】羅生門
【維基百科】竹林中
軟弱與謊言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