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一陣子美國的編劇工會罷工,導致很多美國影集無法完整播完一季而必須在中途腰斬,有些非常熱門的影集如 Heros 和 Prison Break 甚至不知道會不會有下一季,可見美國的編劇地位是如何重要。

heroes 描寫散落各地的,原本過著如同一般人的生活的平凡人,
卻因演化而獲得異乎尋常能力(如飛翔、讀心術、核爆),去年美國最紅影集。

Prison Break 是前年最紅影集,描述建築師將越獄計畫化為身上的刺青,
潛入監獄拯救救陷入冤獄的哥哥,台灣也有播出(越獄風雲)。
但台灣偶像劇的製作成本不是很高,又不可能大部份分配給編劇,所以很難求得好的原創劇本,這也就是為什麼偶像劇用原創劇本常常不討好,而必須求助於幾乎完全靠劇情吃飯的小說作家或漫畫家的原因。
一般來說,為了戲劇的行銷,一部偶像劇的設定 (第 1篇、第2 篇)和題材 (第 3 篇) 在偶像劇播出之前就必須讓觀眾知道。但劇情就不能事先透露了,至少不能完全透露。
在網上有一個默契,如果寫電影評論或戲劇心得的時候提到劇情,一定要事先聲明。
連超級星光大道這種節目(討論區),有去參加錄影的觀眾如果要在 ptt (此處有web版)上面寫心得,一定要註明有雷(劇情),甚至如果有人寫雷文,而沒有在標題說明的話會被刪文、浸水桶(禁止發言一段時間)。
這些說明什麼?
觀眾,不,我想這是因為人們很珍惜體驗一個故事、一段經歷的新鮮感。也就是說,人們希望看到從來沒看過的劇情,當然是越新鮮越好。
但是這很難拿捏,沒有看過的劇情轉折是主線,但不能太多,最好只有一兩個梗,而且一開始就要鋪陳。
比如說,如果 20 集的偶像劇,前 18 集敘述一個人如何從貧戶奮鬥,而成為成功的企業家。中間經過股市風暴、商業競爭,還是又站起來。可是到了 19 集時,企業家突然因為妻子被外星人綁架勒贖,而付出所有財產變得一貧如洗;20 集時又中了樂透,最後 Happy Ending......
劇情是令人意外,但看過的人可能會覺得浪費了時間,前 18 集的好戲被最後兩集的惡搞拖垮。
這是因為,觀眾也有「感同身受」的需要。觀眾需要把自己投射到一個角色上,而且一旦認同了那個角色,你把那個角色寫得和觀眾的預期完全不同,他是要和你拚命的。
不是說不能把一個角色寫死掉,比如說哈姆雷特是經典,藍色生死戀同樣大受歡迎。也不是說正派不能變成反派,或反派不能改邪歸正,比如說劉文聰本來是壞人,後來改邪歸正了,同樣受歡迎。
因為他的狠勁沒有變,他深愛天惠沒有變,講話的口吻沒有變。
我認為個性的轉變不能太突然,必須有痕跡可循。一個嚴肅的角色,自有欣賞嚴肅的人會認同,如果在下一集突然變成無厘頭的角色,有趣是有趣,但原先認同的觀眾是很難接受的。
不用說,要是陳欣怡突然轉變成勢利眼、眼高手低的拜金女會讓人錯愕;如果「大和拜金女」中松島菜菜子在最後兩集突然痛恨金錢物慾而出家,不描寫情緒上的衝突和轉變,也就是不能自圓其說的話,同樣是差勁的劇情。
角色個性縱使能轉變,也是漸進的,自有其理由。而觀眾對角色投射的感情,一時難以收回。戲劇的角色始終是不脫人性的,就連科幻劇也不例外。連動物星球頻道所播的「狐獴大宅門」同樣是從人性的角度,透過人類的眼睛去看狐獴的世界。
劇情和題材的取用也很有關係,比如說已經知道這是任勞任怨的便利貼女孩和集團總裁的愛情故事,大部份人都想像得出來女孩最後一定會和總裁在一起,無論中間看到如何驚險的事件,如何大的誤會或如何強的情敵都一樣。
不,應該說大部份人都想像得到,中間必定會有很大的波折,一定會有一個情敵,一定會發生一堆誤會。
愛情故事的題材最多,所以編寫劇本是最簡單,也是最難。就像唱曲調平緩的抒情歌,要唱出來不難,可是要唱得比別人好,反而比其它種類的歌更不容易。
以愛情為主線的故事對編劇來說是很大的考驗,因為這樣的題材太多了,很容易拍得陳腔濫調,以致於得靠偶像和行銷宣傳話題如緋聞或露點等撐場面。

在台灣的環境,衛道人士實在太多,以致於劇情的方向大幅度受限,不容易演出一些比較貼近現實的劇情,比如說「愛殺17」之中有校園恐嚇勒索、網路聊天內容談到強姦、殺人、援交與自殺等劇情,在中視播出時遭到讀者抗議,在八大播出時又遭到違憲的 NCC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俗稱藍兮兮)罰款。
連當時新聞局長鄭文燦也反問 NCC :「如果『愛殺17』這種劇情被罰,那『玫瑰瞳鈴眼』不是不能播了?」。「色戒」上映時,如果照 NCC 的標準,應該也會被剪得七七八八吧。
如果說到劇情就會有不少雷,我會以每一部戲寫一篇的方式來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延伸閱讀:

heroes 描寫散落各地的,原本過著如同一般人的生活的平凡人,
卻因演化而獲得異乎尋常能力(如飛翔、讀心術、核爆),去年美國最紅影集。

Prison Break 是前年最紅影集,描述建築師將越獄計畫化為身上的刺青,
潛入監獄拯救救陷入冤獄的哥哥,台灣也有播出(越獄風雲)。
但台灣偶像劇的製作成本不是很高,又不可能大部份分配給編劇,所以很難求得好的原創劇本,這也就是為什麼偶像劇用原創劇本常常不討好,而必須求助於幾乎完全靠劇情吃飯的小說作家或漫畫家的原因。
一般來說,為了戲劇的行銷,一部偶像劇的設定 (第 1篇、第2 篇)和題材 (第 3 篇) 在偶像劇播出之前就必須讓觀眾知道。但劇情就不能事先透露了,至少不能完全透露。
在網上有一個默契,如果寫電影評論或戲劇心得的時候提到劇情,一定要事先聲明。
連超級星光大道這種節目(討論區),有去參加錄影的觀眾如果要在 ptt (此處有web版)上面寫心得,一定要註明有雷(劇情),甚至如果有人寫雷文,而沒有在標題說明的話會被刪文、浸水桶(禁止發言一段時間)。
這些說明什麼?
觀眾,不,我想這是因為人們很珍惜體驗一個故事、一段經歷的新鮮感。也就是說,人們希望看到從來沒看過的劇情,當然是越新鮮越好。
但是這很難拿捏,沒有看過的劇情轉折是主線,但不能太多,最好只有一兩個梗,而且一開始就要鋪陳。
比如說,如果 20 集的偶像劇,前 18 集敘述一個人如何從貧戶奮鬥,而成為成功的企業家。中間經過股市風暴、商業競爭,還是又站起來。可是到了 19 集時,企業家突然因為妻子被外星人綁架勒贖,而付出所有財產變得一貧如洗;20 集時又中了樂透,最後 Happy Ending......
劇情是令人意外,但看過的人可能會覺得浪費了時間,前 18 集的好戲被最後兩集的惡搞拖垮。
這是因為,觀眾也有「感同身受」的需要。觀眾需要把自己投射到一個角色上,而且一旦認同了那個角色,你把那個角色寫得和觀眾的預期完全不同,他是要和你拚命的。
不是說不能把一個角色寫死掉,比如說哈姆雷特是經典,藍色生死戀同樣大受歡迎。也不是說正派不能變成反派,或反派不能改邪歸正,比如說劉文聰本來是壞人,後來改邪歸正了,同樣受歡迎。
因為他的狠勁沒有變,他深愛天惠沒有變,講話的口吻沒有變。
台灣霹靂火創下15%的高收視率,但最紅的並不是男主角而是反派角色劉文聰。
我認為個性的轉變不能太突然,必須有痕跡可循。一個嚴肅的角色,自有欣賞嚴肅的人會認同,如果在下一集突然變成無厘頭的角色,有趣是有趣,但原先認同的觀眾是很難接受的。
不用說,要是陳欣怡突然轉變成勢利眼、眼高手低的拜金女會讓人錯愕;如果「大和拜金女」中松島菜菜子在最後兩集突然痛恨金錢物慾而出家,不描寫情緒上的衝突和轉變,也就是不能自圓其說的話,同樣是差勁的劇情。
角色個性縱使能轉變,也是漸進的,自有其理由。而觀眾對角色投射的感情,一時難以收回。戲劇的角色始終是不脫人性的,就連科幻劇也不例外。連動物星球頻道所播的「狐獴大宅門」同樣是從人性的角度,透過人類的眼睛去看狐獴的世界。
劇情和題材的取用也很有關係,比如說已經知道這是任勞任怨的便利貼女孩和集團總裁的愛情故事,大部份人都想像得出來女孩最後一定會和總裁在一起,無論中間看到如何驚險的事件,如何大的誤會或如何強的情敵都一樣。
不,應該說大部份人都想像得到,中間必定會有很大的波折,一定會有一個情敵,一定會發生一堆誤會。
愛情故事的題材最多,所以編寫劇本是最簡單,也是最難。就像唱曲調平緩的抒情歌,要唱出來不難,可是要唱得比別人好,反而比其它種類的歌更不容易。
以愛情為主線的故事對編劇來說是很大的考驗,因為這樣的題材太多了,很容易拍得陳腔濫調,以致於得靠偶像和行銷宣傳話題如緋聞或露點等撐場面。

張韶涵因愛殺17而入圍金鐘獎最佳女演員
在台灣的環境,衛道人士實在太多,以致於劇情的方向大幅度受限,不容易演出一些比較貼近現實的劇情,比如說「愛殺17」之中有校園恐嚇勒索、網路聊天內容談到強姦、殺人、援交與自殺等劇情,在中視播出時遭到讀者抗議,在八大播出時又遭到違憲的 NCC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俗稱藍兮兮)罰款。
連當時新聞局長鄭文燦也反問 NCC :「如果『愛殺17』這種劇情被罰,那『玫瑰瞳鈴眼』不是不能播了?」。「色戒」上映時,如果照 NCC 的標準,應該也會被剪得七七八八吧。
如果說到劇情就會有不少雷,我會以每一部戲寫一篇的方式來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延伸閱讀:
- 劇情透露@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原創劇本的誕生──電影、舞台劇、電視劇本的編寫實務@台灣編劇藝術協會
- [影集]Heroes@ bitter of bitter
- [觀點] Prison Break - 讓 Oz 大巫師倒下吧@共生
- 《台灣霹靂火》對本土戲劇的影響@茶黨
- 狐獴大宅門@阿莎的心情記事
- 【電視筆記】虛偽的大人—談愛殺十七@哈囉~ 馬凌諾斯基
- heroes第三季出了@搖滾吧靈魂
全站熱搜